玩就是孩子的工作,玩具被喻为“人生第一部教科书”。但是面对琳琅满足的玩具产品,如何挑选,就能成了最大一个问题,孩子喜欢玩简单,易玩的玩具,但父母考虑的是,买玩具不仅要好玩,更要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帮助,矛盾就出现了。对面这个矛盾,究竟应该听谁的好?
一、了解玩具的真实本质
专家们认为,“玩具”只是成人的用语。因为,成人首先把儿童的活动定义为“玩”。于是,在玩耍过程中的用具自然就成了“玩具”。?其实,儿童,特别是婴幼儿的活动,对于他们来说,远比成人认为的“玩”不知要重要多少。他们的活动就是他们为了适应环境所从事的劳动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他们活动中的用具就不能再被看成是“玩具”了,而应该被看成是工具——用于认识世界、探索世界的工具。可以说,婴幼儿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关系到个体适应的问题。当然,婴幼儿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是充满了情趣、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。
由于“玩具”是孩子探索世界、认识世界的工具,显然,孩子一出生就有这个需要。因此,从孩子出生时起就应该给她准备“玩具”。我们回避“买”而用“准备”,因为“玩具”不见得一定要“买”,也可以自己做,或“借用”。这里的“借用”不是指借别人的玩具来用。而是把通常不被列入“玩具”类的物品“借用”作“玩具”。上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。
孩子爱“玩”是天性,因为,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,他们需要去了解这个充满着陌生事物的环境。孩子是在“玩耍”过程中认识世界的。而“玩具”起的是媒介作用。孩子在摆弄“玩具”的过程中,逐渐掌握了不同事物的软硬、大小、凉热、颜色、方圆、光滑与粗糙等各种特性,并由此熟悉环境中各事物的性能、功用等属性,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的目的。因此,就功用来说,凡是能在小孩子认识外界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的东西都是“玩具”。
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外界的认识程度不同,运动能力不同,能摆弄的物体也不同,他们对“玩具”的需要也必然不同。例如锅、碗、瓢、盆对婴幼儿来说是很不错的“玩具”,但对稍大些的孩子来说就不会感兴趣了。但又不能把玩具都划分严格的年龄界限。因为同一样东西,在不同年龄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玩法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例子:小婴儿去“抢”哥哥姐姐的拼插玩具,全然不理会自己的拨啷鼓和布娃娃。而五、六岁的哥哥姐姐却喜欢这些拨啷鼓和布娃娃,把它们组织到自己的“过家家”的游戏之中。
“多多益善”在孩子的“玩具”问题上并不合适。为孩子提供“玩具”的目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探索世界、认识世界的有用工具。工具不在多,而在于用。孩子可以拥有许多“玩具”但如果孩子不会“玩”这些“玩具”,那么有和没有就没什么两样。因此,玩具要少而精,这样就可以调动孩子的想象力。如果一种“玩具”能被“玩”出许多新花样,那么,不仅充分发挥了“玩具”的作用,而且,还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发展。当然,要保持孩子有为数不多却又能使之感兴趣的玩具有时可能是困难的。有些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,孩子的玩具一大堆,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是他们喜欢的。有些新买来的玩具只玩一两天,甚至一两个小时就不玩了。孩子只是玩个新鲜。喜欢探索新奇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,我们没有必要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发出非议,却可以利用这一特点。那就是将孩子多余的部分玩具收起来,不让她看见。过一段时间再拿给她,这样她又会感到新鲜。并且你还可以看到她又有了新的玩法。如果这些东西不曾被收起来过,也许她仍是视而不见呢。
领悟了这一道理,再为孩子准备“玩具”就容易多了。锅盖瓶盖、纸片纸盒、布条布块、水果蔬菜、手电磁带、杯子瓶子、饭碗饭勺、甚至糖果糕点等等,一切对孩子没有危险的东西都能进入“玩具”的范畴。我们也不用再为孩子的玩具发愁了。
二、孩子做主VS父母做主
1、孩子做主
张媚粗粗算了一笔账,每个月在4岁儿子身上的玩具开销大约有1000元。从数量上看,光是送人的玩具,用双人床单打包起来的就有四五包,现在家里的壁橱里还储藏着一大堆玩具;从价钱上看,张媚基本不考虑价格因素,最贵的玩具接近千元,但是买个放心,买个安全,也值得。
儿子每次最喜欢跟张媚一起上街,因为得到玩具的概率会比较高。而张媚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特别多的玩具,总想在儿子身上补偿一下,所以在给儿子买玩具时就特别“照顾”。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“看到儿子羡慕别的小孩手里拿玩具的那种眼神就特别不忍心”,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让儿子手里添上了别的小朋友羡慕的玩具。儿子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玩具,这不,几次街逛下来,火车狭已经集了十几套了,滩在客厅地板上,场面也颇为壮观。
张媚自己也承认,玩具多了,儿子容易喜新厌旧,对玩具的忠诚度不高,也不太懂得珍惜。儿子有个缺点——容易分心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玩具多导致的;但同时幼儿园老师反应儿子比其他小朋友“老介”,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玩具带来的。现在张媚已经在买玩具上比较节制了,在她看来,不买不见得是吝啬,买也不一定是奢侈,儿子的选择比较重要。
2、父母做主
也许是因为幼师出身,王蕾在给女儿买玩具时,基本上是她说了算,买的也都是开发智力的玩具。她发现女儿对阅读有兴趣,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女儿玩阅读方面的玩具,比如读书郎这样的玩具;当她觉得应该锻炼一下女儿动作的协调力,就随着她年龄的变化添置了不同大小的球,让女儿拍;本来不准备为女儿买GameBoy,后来发现其实游戏机也可以锻炼脑力,就给女儿买下了。
王蕾购买玩具的原则是——有意义的就买,没意义的不买。女儿小的时候可能会顺着她的意,买点玩具哄哄,但是现在已经5岁了,就不再是有求必应了。虽然现在的孩子“足智多谋”,会软硬兼施地使出各种手段让大人满足自己买玩具的要求,但是王蕾有自己的尺度和方法。所以女儿现在也很清楚,只要妈妈不答应,她再怎么闹、怎么发嗲都是无济于事的,想要新添一件玩具的可能无非以下几种情况:过生日、过儿童节或者自己的表现特别好的时候。在挑选玩具时,王蕾会非常仔细地向售货员询问玩具的功能,并且亲自体验一下玩具的性能,她希望玩具能给孩子增长知识,寓教于乐。
三、幼教专家林茅: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角
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,但是对于孩子来讲,玩具是他们的朋友。通过玩具体现寓教于乐,以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,是适合孩子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的一种形式。从广义上看,可以说几乎所有适合儿童的玩具都具有益智性,因为不管什么样的玩具,儿童在摆弄、操作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锻炼了智力发展所必需的认知能力、操作能力、手眼协调能力等。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玩具越多越好,因此买了许多玩具。每当游戏一开始,总是摊一床和一地。玩具太少,孩子当然会感到单调、乏味,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玩具,会使孩子经常更换玩具,哪一件也玩不长。
选购玩具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:
1、明确性。就是买之前要知道购买这件玩具的目的,要注意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生 理和心理特点的玩具,而不是越贵越高级越好。
2、不要冲着“益智”二字购买。一般所说的益智型的玩具是指在操作过程需要思维积极参与、需要解决问题或达到一定目标的玩具。这类玩形式生动活泼,能够吸引儿童;需要动手操作;不同程度地需要判断、思维、推理等头脑活动的参与,如棋类玩具、积木、拼图、策略型的电脑游戏等。有的父母认为难度越大的玩具越具有益智性,这其实是一种误解。因为如果玩具给孩子提出的是他无法解决的难题,这就使玩具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,使孩子感到索然无味了。
3、要注意玩具的安全。首先是心理上安全,比如这个玩具是不是健康的玩具,而不是带有低级趣味的玩具。其次是玩具本身质量的安全。
4、玩具的使用。玩具买来后,父母自己要看一看,玩一玩。也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,引导孩子,做他的伙伴,一起参与进去。其实在玩玩具时,孩子应该是主角,玩具是配角。